物修復可以簡單分作保存及修復,保存是指保持文物原狀,不受破壞;修復則是適當修補,恢復至更完整的狀態。張綩娟把文物修復師比喻為醫生,每當文物送入博物館,都須
「檢查身體」。起初專家會用肉眼檢測文物情況,假如需要深入了解崮中情形,便會運用科學儀器,如立體顯微鏡「斷症」。
文物修復師「斷症」後會為文物拍照及填寫報告,期望能記錄文物修復前的狀況,再為它們度身訂造修復方案,為保留文物原狀,修復期間加上的化學物料老化後必須能夠被移除,讓後人可再修復,因此相關物料
應保持穩定並無化學性傷害。「修復的原則是做最少的干預,所以加上的物料必須是可逆性。」文物修復師會保留文物原狀,亦須了解物料反射度、會否老化及影響文物外觀等因素,才可動手修復。
保存不僅單純指收藏文物,而是由文物修復師根據文物用料決定最合適的存放方法。由於儲存空間的濕度、溫度及環境燈光都會與文物構成不同的化學反應,如環境濕度過高會令文物氧化及發霉,尤其影響金屬製文物。而環境燈光過盛會令部分文物的纖維老化及褪色。不單是儲存環境會對文物造成影響,存放器皿也須特別製造。以紙張及紡織文物為例,它們對酸性環境的抵抗力較差,所以須訂製無酸紙及無酸紙盒以包裝文物。
張綩娟主力修復紡織品文物,過去最深刻的經歷是修復一件二點五米乘四米的清代壽帳。雖然這不是她遇過難度最高或修復時間最長的文物,但獲得的知識卻讓她印象深刻。清代壽帳繡上許多真金製成的金線,也用顏料寫上很多文字,帶有不少油彩痕跡。修復過程中,她研究大量關於清代壽帳的史料,了解到當年清人會把壽帳送到富有人家祠堂的習慣,算是額外收穫。
修復文物前,張綩娟覺得必須先要認識的背景。大部分文物都不是用單一物料製作而成,譬如紡織品會附帶金屬或珠片。以珠片為例,過去由魚膠製成,遇水會融化,修復師須了解不同物料的特性,才能用合適方法修復文物。
Tagged: 文物修復, 品牌報導, 品牌聯名, 實木傢俱, 工業風, 木榫接工法, 環保家具, 簡約現代, 經典, 餐廳空間, 品牌報導, 品牌聯名, 實木傢俱, 工業風, 木榫接工法, 環保家具, 簡約現代, 經典, 餐廳空間